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们把心留在了这里——第13期高校负责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梁家河纪行
发布时间:2018-04-25 文章来源: 浏览:

我们把心留在了这里

——第13期高校负责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梁家河纪行

长治医学院党委书记 李华荣

梁家河,这个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极其普通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党性教育的大课堂、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她有什么神奇的魅力吗?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访美期间为什么要讲梁家河的故事?中延院为什么要安排两天的时间到梁家河进行现场教学?带着这些疑问,2018年4月16日至17日,第13期高校负责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48名学员走进了梁家河。

绵延起伏的黄土、纵横交错的沟壑、透着嫩绿的山坡、蜿蜒平坦的道路和车载电视里播放的《初心》专题片,共同交汇成一幅动静相映、人景交融的巨型油画。

四月的梁家河,刚刚进入温暖的春季,生机盎然,游人如织。

参观村史馆、知青旧居,听老师现场讲解、村民访谈,重走劳动小道、体验劳动艰辛,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为部分学员过“政治生日”……两天满负荷的教学安排让学员们了解了梁家河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艰苦岁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一种历史情境中,48名学员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触动了灵魂,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党性教育,增强了拥护核心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员们参观铁业社,听村民讲习近平带领他们创办铁业社为村集体增收的故事

大志向:窑洞里的“修炼”

80多年前,毛泽东对一群衣衫褴褛但斗志昂扬,在简陋的窑洞里上课的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们说,“你们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原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

时空穿梭,在梁家河,我们看到了相似的“修炼”,看到了领袖的成长历程。

在文安驿镇,那面巨大的知青墙,一千多个名字,无声地诉说着什么,仿佛叩问曾经的历史。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历史总是无情地裹挟着每一个人匆匆上路。但是,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却走出了不同的天地,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志向,是信念,是抉择,是“修炼”。客观条件很重要,主观努力更重要,这就是历史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学员们听习近平插队时的房东讲习近平如何适应农村生活以及回梁家河看望老乡的情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300年前,孟子曾经总结过历史人物的成长规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劳动生活了七年。一个年仅15 岁的少年,刚到梁家河时,他迷惘过,彷徨过。从形势所迫、没有长期思想,到充满信心、一干就是七年;从不知团结群众,到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在较短的时间里融入村民之中,很快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到创办铁业社、为村民增加收入;从带领大家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村民的照明、做饭问题,到解决磨面难、行路难;从参与干,到带着干,所有这一切,都彰显了一个有为青年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和扎实肯干的优秀品德。这也成为此后他无论到哪里都谋发展、办实事的执政风格。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长真本领,就要真学习。习近平酷爱读书,这一点广为众人称道。下地拿着书、吃饭拿着书,晚上经常在煤油灯下看书,时间久了把鼻孔都薰黑了,吐出的痰都是黑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精神啊!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里博览群书,把读书作为爱好、作为追求,形成了习惯,才造就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积淀和非凡的政治智慧,才能使他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领全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尽管客观条件异常艰难,但他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他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费劲周折终于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的升华,到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在梁家河“修炼”,人民群众是青年习近平的老师。是人民群众帮助青年习近平度过了刚插队时的迷茫和困惑,闯过了“四关”,“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从“什么都不会”到“一把好手”,从“不了解”到“接地气”再到深深热爱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在村民的记忆中,青年习近平是一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他不会就学,社员们咋做,他也看着咋做,社员们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之后他就干啥活儿又快又好。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可见,党员干部要融入群众,就要诚心诚意拜群众为师,克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优越心理,真心实意当群众的学生,把向群众学习求教当作一项长期的必修课。梁家河的七年,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朴实、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办大事、解难题,挽狂澜、开新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展现了励精图治、运筹天下、深谋远虑、坚毅果敢、通透彻底、提纲挈领、举重若轻的大智慧。他的大智慧来自于从梁家河插队发轫的自觉的艰苦磨炼和经验积累。他在之后四十多年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非凡气魄、战略谋划都可以在梁家河的“修炼”中找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懂了梁家河,就读懂了领袖。

现场教学:学员们听老师讲专题课“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与群众有真感情”

大学问:梁家河的财富

圣地无佛祖,窑洞有真经。

梁家河“大学问”传承的是延安精神。

梁家河“大学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水源头,精髓要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中所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勇于创新的锐气、带头实干的作风。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既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又是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的情感基石;既是补钙铸魂、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又是创业创新、励志筑梦的生动范本。

在梁家河为部分学员过“政治生日”,召开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学习梁家河的“大学问”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回顾梁家河村的经历时,习近平深情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亮相时,习近平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他执政为民的理念,始于陕北,一脉相承。

学员们重走习近平走过的劳动山路

在梁家河,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读懂了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基与源头。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可以说,梁家河是青年习近平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我们可以从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中,寻找到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在梁家河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用他坚实的脚板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深厚,他同乡亲们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感情,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梁都饱含深情、常常牵挂。梁家河的淳朴民风,也塑造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朴的优良品质,孕育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如延安十三年,人民群众哺育了中国革命。

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使习近平懂得了农民、农村,而且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坚定了他为人民办实事的信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使离开了梁家河多年,他仍记挂着梁家河的乡亲们,在百忙中两次回村看望乡亲们;他担任福建省领导时自己掏钱为梁家河村民吕侯生看病;回村看到昔日牛一样勤劳的林娃不再强健时,他眼眶潮湿,握着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开,从口袋里掏出几百元钱塞给林娃。他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父老乡亲永远是我的牵挂,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动情地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话语中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的真情、真爱,始终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路、成长路,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亲民、爱民的好口碑。只要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在梁家河,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青年习近平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尤其是担任大队支书期间,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大势,克服“左倾”错误,帮助村里建起了铁匠铺、代销社、缝纫站,带领梁家河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良田,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坚定信心、改变命运,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才之路;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带领群众、团结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是好干部的成长之路。

学员们体验习近平带领村民劳作的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在梁家河,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明白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内在逻辑。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熔铸初心、铭刻初心的地方,是他心中那个神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孕育升起的地方,也是他治国理政思想开端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初到梁家河,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正接受审查、关押、监护,自身生活环境和家境的双重变化加在了一个15岁的少年身上,然而他并没有在这种重大的变故之前脆弱不堪,而是表现出一种异于同龄人的坚强和笃定。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最终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信念过硬,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正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带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筑牢政治灵魂,挺起精神脊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在胜利时和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向总书记看齐,不忘初心,不忘本来,不忘本真,为人民的幸福,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奋斗。

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大学问。读懂了梁家河,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

大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学懂,弄通,才能做实。

看明白,想清楚,动感情,才能坚定追随。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梁家河的参观学习,使学员们进一步认识到,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梁家河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了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人民群众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在新时代新征途上,再建新功绩。

学员们接受村情村史教育,感受领袖的人民情怀

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号角,“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提高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立志扎根中国大地,增强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彻底扭转思政工作上的被动局面。我们要引导广大师生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本领、增强实干精神、强化为民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党的建设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和武装广大师生。时代是理论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文化是理论之根,人民是理论之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植根于科学理论的发展性品格,具有植根于伟大斗争的实践性品格,具有植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性品格,具有植根于成长历程的人民性品格。延安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段宝贵经历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爱民情怀的源头活水。在其思想体系中,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品格始终十分突出、非常鲜明,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领袖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就是领袖思想孕育、形成的过程。用奠基于新时代、新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员工,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高校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读懂梁家河,就读懂了大学的使命。

学员们表示:梁家河之行,强化了信仰,清醒了灵魂,为精神补足了“钙”

要返程了。两天来,我们踏着总书记成长的足迹,追寻他的初心,收获满满。梁家河之行,是一次信仰的强化,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精神的“补钙”。梁家河之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学员立足岗位实际、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回望梁家河,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连片的苹果园开满了希望的花朵,新型沼气站等工程正在施工,和全国人民一样,尤其是和那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一样,梁家河的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在变成现实。

返程的车上,吃着印有“梁家河”字样的苹果,我们都在静静地回味,回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回味窑洞里长久而热烈的讨论,回味晴朗的夜空中北斗星格外醒目,回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回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还惦记着许许多多的“梁家河”。如今的“梁家河”,已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代表着人民至上的情怀,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代表着十三亿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把梁家河所彰显的 “大学问”和延安精神带回去,融入思想,融入工作,融入血液,生根发芽,“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我们把心都留在了梁家河。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解放东街161号
联系电话:0355——3033016
邮编:046000
版权所有:长治医学院 晋ICP备*******号

  • 校友之家
  • 宣传部